中老铁路运营提质增效路径分析_科研成果_昆明社会科学门户网
  |  
当前位置: 首页/社科研究/科研成果

中老铁路运营提质增效路径分析

[作者:社会科学门户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5-28 来源:昆明社会科学门户网]

中老铁路运营提质增效路径分析

徐宏远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2025年05月26日 18:01


中老铁路是中国、老挝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是泛亚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国内段沿线的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4个州(市)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中老铁路为大动脉,加快推进沿线开发建设,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中老铁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云南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为提升中老铁路运营质效,有必要总结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取得的成效,梳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提高中老铁路运营质效提供有益参考。
一、取得的成效
自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客货运量稳定增长,国际黄金大通道运输活力持续显现,“黄金线路”成色越来越足,为沿线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汇聚,中老跨境运输服务能力和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促进了沿线各类产业扩能升级和经贸往来,给沿线城市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一)客货呈现两旺态势
中老铁路开通后,极大地提升了中老两国之间的跨境运输能力与服务质效。货运全程最快仅需30小时,运输成本下降至开通初期的40%至50%。中老铁路自开通运营至2025年2月底,累计开行旅客列车6.9万列,发送旅客超4860万人次;开行货物列车5万列,运输货物54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250万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交通大动脉。2024年,中老铁路运输货物总量达1960万吨,日均保持在5万吨以上。2025年1月至3月初,累计开行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1800多列,吸引来自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余名跨境旅客搭乘。其中,老挝、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旅客占出入境旅客总人数的40%以上。单日旅客发送量由2万人次增至最高10万人次;单日跨境货物列车从日均2列增至20列;出入境人员来源地从最初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12个国家和地区;货物品类从10多种增至3000余种,大通道能力持续释放。磨憨铁路口岸已成为中国通关效率最高、货运增速最快、面向东盟最大的铁路口岸。
(二)黄金通道作用显著
目前,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网已对外辐射老挝、泰国、新加坡等19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城市;成功开行“澜湄蓉渝欧快线”“沪滇·澜湄线”“中欧+澜湄线”“湘滇·澜湄线”“云贵·澜湄线”“粤滇·澜湄线”“京滇·澜湄线”等系列国际班列,积极打造“澜湄快线+”国际货运班列品牌。中老铁路开通三年多来,昆明海关已累计监管验放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1109万吨,货值超463亿元,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农产品,老挝、泰国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粮食、矿产品等通过中老铁路“双向奔赴”,中老两国间货运时间和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双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中老铁路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黄金线路”效应日益显现,中老铁路已成为连接中国与老挝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纽带。
(三)联动辐射周边区域
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推动中老铁路沿线外向型产业布局,深化沪滇合作,围绕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钢铁等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中老铁路沿线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文旅康养、橡胶、普洱茶等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和迭代升级。中老铁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互联互通、高效衔接,创新推出多式联运谱系化班列品牌,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投资、服务、金融等多方面合作。持续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城市与东南亚、南亚、欧洲的贸易通道,为国际经贸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经中老铁路运进来的水果、铁矿石、橡胶等特色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运输到其他国家,而我国的机电产品和外贸“新三样”等高新技术产品也通过中老铁路进入东南亚市场。
二、阻滞因素
中老铁路实现客货运输双线攀升,不仅激活了中南半岛陆路经济动脉,还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新格局,全面赋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老铁路作为设施联通的典范之作,这条钢铁纽带已升级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引擎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黄金通道,生动诠释了“硬联通”催生“软融合”的发展逻辑。其成功运营既彰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生动实践,还通过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重构,为全面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了可复制的陆港联动发展范式。但是,中老铁路的高效运营在口岸管理质效、国际旅客通关效率、铁路运力、运输资质、物流成本、沿线产业开发、货源结构、政策协同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
(一)口岸管理质效不高,通关效率偏低
磨憨铁路口岸国际货运配套货场建设滞后,查验能力不足,中老铁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国际旅客列车仍采用“两地两检”模式,旅客需两次下车办理通关手续,耗时长达2小时,跨境票额受限导致运力浪费。此外,中老泰铁路准米轨换装联运“通而不畅”,境外段收费不规范、部分项目收费偏高,推高了企业跨境运输成本,尤其老挝段万象塔纳棱陆港转运费用高昂且流程不畅,进一步削弱了中老铁路运输优势。
(二)铁路运力趋于饱和,复线建设滞后
国内段昆明至景洪为复线,景洪至磨憨及老挝段为单线,日均对开列车增至18班后,运力接近饱和。境外段万象南站需换装米轨,耗时费用高,部分时段出口空箱率高达50%。货运量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西双版纳站日均发送旅客最高达3.6万人,远超设计流量3000人/小时,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瞬时高峰客流超设计值容量近10倍,进出站拥堵严重。
(三)沿线产业支撑不强,货源结构失衡
据调研,进口货物83.9%为铁矿石,出口以零散工业品为主,出境以40英尺集装箱货物为主,入境则以35吨敞顶箱为主,双向货柜规格不一,导致大量空箱对排。中老铁路沿线缺乏精深加工产业园区,难以支撑“大进大出”贸易格局。入境货物中铁矿石占比畸高高度单一的货源结构导致出入境运量悬殊较大,老挝工业基础薄弱,危化品须依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资质的缺失制约了优势发挥。
(四)物流政策协同不足,成本居高不下
中老泰三国报关标准不统一,跨境需多次清关,非关税壁垒突出。云南省级运费补助政策合力不强,分档制激励效果不明显。老挝段强制保险费、吊装费、小费缺乏透明度。在海运运价更低、公路运输灵活性更高的情况下,中老铁路面临海运和公路的强有力竞争,竞争优势被削弱。
三、对策举措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须构建“四维协同攻坚”体系。在战略维度,立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中老铁路定位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旗舰项目;在硬件维度,以数字赋能推进智慧海关、跨境多式联运等新型基建,实施复线扩能工程;在制度维度,创新“一站式”通关模式,建立跨国联合议价机制;在产业维度,打造跨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走廊,通过“枢纽+通道+网络”集成改革,实现货源组织倍增效应。通过智慧口岸建设与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构建“硬联通标准化、软联通机制化、产业链条化”的发展格局,培育中老铁路沿线千亿级陆港经济圈,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铁路示范样本。
(一)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提升口岸管理质效
一是加快智慧口岸建设。建立统一信息平台,推动海关、边检、铁路数据互联互通,推广“铁路快通”“无纸化通关”模式,压缩通关时间至1小时内。
二是规范收费与拓展资质。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争取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推动磨憨口岸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所验收,拓展冷链运输品类。
三是优化旅客通关流程。推动中老铁路旅客“一地两检”试点,争取在磨憨、磨丁口岸实现联合查验,同步申请昆明南站铁路客运口岸临时开放。
(二)优化多式联运网络,提高枢纽运营能力
一是研究论证复线建设。将复线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中老铁路国内段复线延伸至磨憨,争取国家国际发展联合署、外交部、交通运输部支持,协调老挝加快中泰铁路二期(呵叻—廊开段)建设,实现全程标准轨贯通。
二是完善多式联运网络。推进“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建设磨憨跨境公铁联运物流中心,推广“一单制”运输,降低换装成本。
三是强化物流枢纽功能。加快西双版纳站扩建,优化王家营片区路网,外迁低效物流业务,建设智能仓储中心,加快海外仓布局。
(三)强化沿线产业联动,壮大跨境产业链条
一是打造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绿色钢铁等产业,建设中老铁路沿线千亿级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吸引东部链主企业落户,提速沿线产业开发建设。
二是拓展货源品类。支持企业在老挝建设橡胶、农产品加工基地,利用RCEP规则扩大高附加值商品进出口,加快磨憨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产业发展。
三是争取危化品运输资质。联合老挝积极推动铁路危化品运输国际协议的签署,科技赋能运输设备,试点开行汽油、柴油、氢能等能源物资和其他化学品跨境铁路专列,逐步替代公路运输。
(四)健全政策协同机制,推动规则双向联通
一是强化政策协同。建立中老泰三国海关商品编码互认机制,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检验检疫结果互认,将运输规则纳入澜湄合作框架,推广“关铁通”项目。
二是优化补贴机制。设立中老铁路专项补贴基金,对高附加值货物实施分档运费补助,动态调整退坡比例。
三是规范境外收费。通过外交磋商,推动老挝塔纳棱陆港公开收费标准,支持中资企业参与境外物流节点运营。
四是简化报关流程。在昆明王家营西站获批启运港、磨憨铁路口岸获批离境港的政策支持下,简化报关单电子信息及相关材料,优化出口退税办理流程,缩短报关离境申报退税时间,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
本文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后期资助项目“中老铁路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zx202303);2024年昆明市科学发展决策咨询中心课题“中老铁路沿线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创造》2025年第3期)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9号

Copyright © 201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