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二十三届先进工作者推荐 ——学以致用要躬行_院内信息_昆明社会科学门户网
  |  
当前位置: 首页/社科资讯/院内信息

云南省第二十三届先进工作者推荐 ——学以致用要躬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7 来源:昆明社会科学门户网]

云南省第二十三届先进工作者推荐 ——学以致用要躬行


姜剑波,男,42岁,硕士,副研究员。2001年进入市社科院工作至今,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市社科院城市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17年至今,已有6项研究成果获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数项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为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刻苦钻研,他是知识报国的代表者

姜剑波同志始终把自己和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长期开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及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学者就要知识报国,他的责任就是为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踏踏实实做出成果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7年,根据市委工作安排,由他带领市社科院研究人员,积极与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对接,认真考察上海社会治理经验并率队至昆明多个社区调研,仅用1个月就圆满完成了市委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重大专题调研报告《新时代昆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调研报告》,并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社会治理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2018年,他在社会治理调研中发现乡村社会治理是当前全市社会治理的短板,主动协调市委农办,共同对5个县市区共11个村进行走访调研。调研过程中,他走村串户,和村民促膝长谈;他立足实际,谈问题聊办法;他不畏艰苦,深入边远乡村,哪里治理难就到哪里去。深入调研形成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市委常委、市长王喜良肯定性批示,并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专项工作方案》。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他积极深入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在不麻烦、不影响街道、社区和企业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参与观察和问卷调查等社科研究方法,到鼓楼街道办、桃源社区、拓东街道,桃源巷社区、白塔社区、上东城社区、七彩俊园、云纺商业区、五华区市场监管局、盘龙滇源街道若干农村社区、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开展实地调研,指导社区防控工作,并形成《抓住机会补社区治理短板》《积极做好疫后促就业准备》《破解老旧小区物业覆盖难题迫在眉睫》3期智库内参,均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早在2004年,他在参与的《昆明建设国际城市研究》报告中就提出了“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概念。2014年,由他完成的云南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终期评估报告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好评。2018年,他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建设和昆明实际,巧妙提出建设海外双创中心为昆明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基础平台的建议,首创的“跳板”概念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此外,他作为重要课题组成员参与的《昆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调研报告》《贵阳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值得我市借鉴》《学习上海经验探索我市社会治理新路径》《昆明建设田园综合体大有可为》等多个项目也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或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

二、 勤奋工作,他是爱岗敬业的劳动者

姜剑波同志始终秉持“只要组织需要,再艰苦的工作也要做”的信念,勤勉务实、精益求精、严格自律,从不对职务待遇、收入条件提任何要求。在他看来,干事比名分重要,学者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觉悟,应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多做实事,多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2018年,市社科院组建创新中心,旨在打造决策咨询研究创新平台。党组一致决定由姜剑波同志牵头开展创新中心工作。作为市社科院新组建的部门,首批进入创新中心的是新招录的9名研究生。他说,年轻学者是社科院的未来,我们不能误人子弟。在实际工作中,他言传身教,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一批优秀的年轻科研干部。

2019年5月30日经十一届市委常委会第94次会议研究决定在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加挂“昆明社会治理研究院”牌子。2019年6月17日,昆明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城市建设暨社会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程连元为昆明市社科院授牌。昆明社会治理研究院是市委、市政府加强和创新我市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

姜剑波同志勇挑重担,肩负起昆明社会治理研究院主持工作之责。在其领导下,昆明社会治理研究院积极与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开展社区治理调研,上报了一批社会治理相关的《智库内参》,并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积极参与《昆明市社会治理白皮书(2019年)》编撰工作;积极与市委组织部、市住建局共同开展党建引领物业参与社会治理调研,与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共同开展“红色物业”调研、妇女社会组织调研等“四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市社工委社区治理测评体系制定,参与社会组织普查方案制定;积极与高校社会学系对接,与广州市社科院、成都市社科院、南京市社科院等兄弟社科院社会学所对接,积极推进社会治理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和创新中心、昆明社会治理研究院冗杂的管理工作,他身体力行、殚精竭虑。作为科研骨干和负责人,他不仅要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时指导并带领各专业学术背景科研人员开展不同学科的社科研究。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得他一直是作为课题负责人开展科研工作,把控研究方向,课题组成员交来的文稿他都认真研究、修改、统稿。工作任务白天做不完就晚上做,工作日做不完就节假日做,微信工作群里时常看到他凌晨1、2点还在讨论研究思路,周末休息还在探讨某个想法、分享某篇研究文章,而上班时间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2017年底,他因长期睡眠不足、血压偏高等积劳成疾,终于在家人和同事的一再催促下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的第二天就精力充沛的出现在工作岗位上,而手术的医生告诉他的家人,心血管已经只有头发丝细,再晚来几天说不定人就没了。

三、 主动担当,他是家国情怀的践行者

姜剑波同志始终把学术为民、工作为公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在他看来,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学者应有的情怀,应心怀天下,心怀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他始终心怀人民疾苦。在乡村振兴战略调研中,他发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特别是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等地乡村因受保护条例限制,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他饱含深情的对同行人员说:“解决水源区乡村发展难题,是我们必须开展的研究,没有经费自掏腰包也要做,不研究水源区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失职!”随后,他深入调研,形成《从水源区乡村建设看践行“两山”重要思想》调研报告并上报市委、市政府。

他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利用党员服务社区的机会,与官渡区太和街道建立联系,观察太和街道及街道各社区党建和社会治理情况,将研究成果与街道、社区分享,与街道一起总结区域化党建和社会治理经验,提出建议供街道实践参考。利用到东川区拖布卡镇帮扶贫困户的机会,他又与当地村支书和居民交流想法,了解困难,积极对接农业企业,先行垫付资金,引领企业到扶贫点调研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并跟随企业到昭通考察人参果种植,为贫困群众想办法、谋出路。

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开展志愿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及时发动口罩捐赠,为明通路社区解民忧。官渡区太和街道明通路社区是昆明市社科院挂钩的社区,他与社区书记对接,得知社区有一些老年人因患有慢性病,需要经常出门买药或到医院治疗,因为没有口罩,无法出门,日常生活采买和外出就医都很难的实际情况后,姜剑波在个人带头捐献的同时,积极号召我院党员干部职工为明通路社区奉献爱心,最后,我院共为明通路社区捐赠口罩68个。明通路社区党支部给我院发来感谢信,感谢我院职工“从自己非常有限的防护物资中拿出口罩捐赠社区,帮助基层解决了实际困难,保障了老百姓的出行安全,增强了社区抗疫信心。”同时,姜剑波同志还在走访调研期间,个人为社区书记和我院帮扶点的村支书等基层工作人员捐赠了90个N95口罩。

他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本色知识分子。一方面,他牢守政治规矩、做人规矩,严格按章办事,对领导、同事尊重、热情且相互促进,对工作部署不讲条件坚决执行,及时沟通进度,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做好工作上,做细做精研究上。另一方面,他勇于向学术权威挑战,大胆发表学术看法,勇于坚持自己学术观点,可以和领导和同事在某一个学术问题上争的面红耳赤,却又可以在争论过后谈笑风生。他认为,好的主意需要头脑风暴,好的灵感需要大家共同论辩。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姜剑波同志的身上,我们总能读到他爱国的品质,敬业的担当,淡泊的情怀,文人的风骨,踏实的学风,向上的力量。他用精湛的业务素养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书写了一名知识分子于平凡岗位的坚守与奉献。不喧哗,自有声,学以致用、事必躬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砥砺前行中散发着自己应有的光芒!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9号

Copyright © 201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