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超越
毛宽海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借鉴苏联模式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的。“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通过对苏联模式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在实践中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定位上比苏联模式更准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党制度上比苏联模式更具包容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对外关系上比苏联模式更具亲和力,突破和超越了苏联模式。
[关键词] 苏联模式;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
突破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一味的抹杀对苏联模式借鉴的地方,在保持发展的同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批判的学习。正是如此,才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两大实践,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一、苏联模式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产生了很大影响,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已经完成,这一时期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既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上,又体现在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上,但是由于我国和苏联的具体国情不同,导致我们在学习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苏联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研究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
由于对苏联模式的认知是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的,对苏联模式的界定问题也就众说纷纭,各有见解。相比较而言,学者周新城和梅荣政在其《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一文中见解比较全面,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
所谓苏联模式,概括来说就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其内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基本制度方面。经济上,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政治上,坚持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意识形态方面,苏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二是具体体制、机制方面。在经济领域,实行国家所有制,掌握全国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权力集中于单一的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导致企业无自主的经营管理权,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员工没有生产积极性;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
苏联模式包括一整套互相联系的战略思想、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针。黄宗良教授在他的文章《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将苏联模式的特征集中概括为八个字,即“八重八轻”,“三个垄断”,这一总结概括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特征,其中“三个垄断”是久加诺夫提出的,也就是说苏联模式的问题就是三个方面:政治垄断、经济垄断、思想垄断。[]
进一步来说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集中概括:其一,苏联在经济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其二,苏联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其三,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其集权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对文化部门的控制,党中央的某些部门控制思想文化领域,突出表现为党的领导人的言论和思想被看作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三)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具体来说,一方面苏联模式的产生是由于沙皇俄国专制主义的影响。学者林治华指出:“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国家,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说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文化也十分落后,同时又因为苏联长期的党内斗争,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轨道。另一方面苏联在建设初期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残酷打压,面对这一严峻境况,苏联以其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了国防重工业,通过集中的方式,快速发展国内经济。另外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不可忽视,当时在苏联国内存在严重的个人崇拜。总之,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的产生就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四)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及党内的其他领导人,深刻分析我国国情,认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只能分成两步来走。当时我国外无独立,内无民主,只能对外先打败帝国主义的入侵,实现民族独立,进而在国内清扫封建专制残余势力和思想,实现人民大众的自由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然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对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
首先,我国对于走一条什么样的建设道路还不是很明确,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在具体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不能也不可能给我们一个明确具体的方向,而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取得辉煌成就,让其他国家震惊。因此,党中央为保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经济发展方面基本上是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其次,在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是全方位隔离,然而苏联对我们伸出了援手,对此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政策。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参照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领导作用的报告指出各部门的方针、计划、政策都要经过党中央方能执行,这就形成了党中央对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最后,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还十分落后,所以党中央在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的同时,邀请苏联专家来我国进行指导。在此期间我国的工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和自然科学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苏联模式时,没能根据本国国情批判的吸收苏联模式中优秀的地方,走了很多弯路。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发展的桎梏。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支持与动力,在国家的建设中,许多领域得到了苏联的无偿援助,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了苏联的启发。
二、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各项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进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对于这一问题,早期领导人虽然认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病,但在实践中并没有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新时期,邓小平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刻认识和反思,邓小平曾提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机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有好多体制问题要考虑。”[]邓小平早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他逐渐认识到我国在借鉴苏联模式中所犯的错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
(一)邓小平对苏联经济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苏联在列宁领导时期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经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的。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转而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国家控制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考虑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的协调运行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手段,进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领导和管理。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弊端突出表现为经济管理的高度集中化,国家对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针对苏联模式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苏联在没搞清这个问题的状况下,就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必然要偏离轨道。邓小平在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之后提出我们要从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并存的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转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邓小平提出要破除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范畴,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范畴的思想樊篱。邓小平曾经讲到,“我们以前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是学苏联的,搞了计划经济,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则不能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苏联的计划经济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从而导致国内的经济建设混乱,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实际,实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邓小平对苏联政治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苏维埃政权是列宁领导建立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当时苏联国内的意识形态在其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下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必然存在一些官僚主义、滥用职权、腐败贪污等思想。
对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崇拜以及党内思想僵化的状况,邓小平曾提出他的看法:“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邓小平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警醒,也是对国内存在的盲目学习苏联的警示,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突破中才能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走我国自己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同苏联确实有相似的状况,我国模仿苏联政治模式的最高领导人做最终决策的非正式内部制度的学习时,邓小平就指出,“由个人对党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违背了共产主义政党的相关原则,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对此邓小平提出把终身制、任命制转到换届选举上来。
(三)邓小平对苏联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思与批判
苏联模式在文化方面的弊端主要是文化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严格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具体来说,就是在苏联国内实行思想垄断,突出表现为在国内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在文艺界对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某些艺术家、哲学家和生物学家存在严重的“反爱国主义”倾向,因此对这些人进了残酷的批斗,导致许多优秀人才遭到了迫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苏联模式中思想文化方面也进行了借鉴和学习,提出了“念念不忘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这一状况愈演愈烈,最后发展成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次运动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面对我国文化科技事业几乎停滞的状况,对苏联在文化模式上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强调在文化上要坚定地实行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双百”方针。同时邓小平反思了苏联科技和教育体制的弊端,提出要在国内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并以培养“四有公民”为中心任务,切实做好我国思想文化工作。[]
(四)邓小平对苏联外交方针的反思与批判
苏联模式对外关系上奉行的是霸权主义,并一直以大国、强国自居,例如出兵阿富汗,干涉南斯拉夫内政。在当时状况下,苏联领导人认为世界被划分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在政治经济方面和西方国家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让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也限制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苏联霸权主义的做法,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并不认同,他们提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具体来说我国实行的对外方针是,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党际关系上,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邓小平通过借鉴苏联对外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并依据我国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的国情,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邓小平在对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后认为,我国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引下,党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接力探索,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突破和超越了苏联模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定位上比苏联模式更准确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提到了共产主义的阶段问题,共产主义可以分为高级阶段和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依据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在高级阶段则是依据按需分配。[]列宁也同意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但在斯大林时期由于没能依据本国国情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导致苏联模式僵化。尤其是在生产力还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苏联党内就想加速进入共产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的结果。对于国情这一问题,邓小平则提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首要之处便是对国情的认识不同,只有依据国情来制定和实行政治和经济方针,才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发展,走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党制度上比苏联模式更具包容性
我们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以苏为鉴”学习了苏联模式中的很多做法,不能否认的是苏联模式也曾帮助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导致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我国在政党制度方面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突破与超越。第一,苏联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二,政权组织形式上,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在各党派关系方面,苏联是一党执政,而我国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第四,国家结构形式上,苏联是联邦制,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这些制度都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活力
苏联模式实行的是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发展生产力,排斥市场调节的作用,使得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邓小平对此提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因此要通过改革改变计划经济这一僵化的模式,因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更能发挥优势。由于我国计划经济的根深蒂固,在改革方面只能先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非国有企业进行简政放权,对国有企业则要扩大自主权,激发企业的竞争力与创造性。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苏联模式根本性的突破与超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对外关系上比苏联模式更具亲和力
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这一主题下,实行对外放的基本国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特点,与苏联那种闭关自守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对外交往方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和平外交。在军事上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与苏联模式中的赶超战略,奉行“世界革命“理论以及霸权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的关系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苏联模式曾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模式的僵化在许多方面也存在消极影响。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刻地社会改革。第二、邓小平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对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吴绍禹.关于苏联模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7).
[2]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1, (2).
[3]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J].辽宁师范大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1).
[4]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
[5]唐铁汉.邓小平现代领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1.
[6]邓小平文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7]罗海藩.邓小平领导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6.
[8]任民.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1.
[9]邓小平文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10]孙正聿.辩证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24.
[11]邓小平文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12]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5.
[13]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9号
Copyright © 201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技术支持:昆明信息港